没人会否认我们正处在一个被谎言和阴谋所层层包裹的世界之中,但也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被戏耍的羔羊。比如接下来的 5 条信息,能告诉我它们的真假吗?

  1. 《拜登在参加节目采访时打盹》真还是假?
  2. 《在美国各大媒体封杀特朗普之后出于对这种乱象的厌恶马斯克宣布彻底推出脸书和推特》真还是假?
  3. 《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 99% 的女性希望在 520 当天收到化妆品或者珠宝,而不是泰迪熊、巧克力或者玫瑰花》真还是假?
  4. 《在沙县小吃和各种 10 元快餐摊上 99% 的顾客都是男性,而在动辄 30 块一杯的奶茶店里 85% 的消费者都是女性》真还是假?
  5. 《2021 年 1 月 2 日英国血液病学杂志看载的一项研究表明癌症晚期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后肿瘤消失》真还是假?

也许你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游戏,如果你认为互联网应该有记忆,如果你真的渴望了解世界的真相却无从下手,那我们不妨试着探讨一下这些信息背后的真假逻辑。

虽然美国大选早就以拜登的胜利告终,但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中国网友,包括我对此人的理解,几乎完全可以和 “瞌睡乔” 三个字画等号,而其中的重要依据就是媒体放出的那段打瞌睡的视频,遗憾的是,它其实是捏造的。

这段视频并没有欺骗我们的眼睛,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像素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时空,视频左半边的女主持人的确无奈的对右侧的嘉宾说出了 “wake up”,可她说出这句话的时间是 2011 年,当时她正试图唤醒的是一位正在闭目养神的歌手,而视频右侧的拜登则来自一个正在和希拉里对话的时空,其中也并没有什么沉睡的鼾声,这段视频早就被证实为谣言,但是 “瞌睡乔” 的印象却就此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所谓杀人诛心,莫过于此。

这样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 2010 年格鲁吉亚一家电视台就曾经把 08 年俄军入侵格鲁吉亚的画面当作新闻又放了一遍,恐慌迅速在当地蔓延,甚至有人因此突发心脏病死亡,连一家俄罗斯电台都对这种说法信以为真,我们可以把这种说法归列到 “画面骗局” 当中,它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 直接通过修改文字标题来扭曲某个视频或者是照片想表达的原意
  2. 通过不同视频或者照片的裁剪来更改其中的剧情
  3. 在 AI 等技术的加持下直接制作出自己想要的画面

比如接下来的这几张照片,你能分辨出哪一个是并不存在的 “合成人” 吗?……这些照片都出自一位名叫做 Phillip Wang 的工程师创建的网站而这家网站的域名是 this person does not exist(该网站已收录到 DOOKR | 设计类导航),没错,这些人都不存在。早在 2015 年就有国外学者做过相关的实验,他们拿出 177 张真假混杂的图像让 383 位受访者鉴别真伪,而在受访者反馈的 17,208 份答案里只有 46.5% 的回复判断出了图像的真假,对于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我们来说,通过肉眼去识别画面中隐藏的骗局,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更容易操作的方法寻找它们的源头,大多数造假者都无法凭空生成一段完全不存在的画面,它们只能够是依照现有的素材去修饰,所以找到原始素材就等于揭开了真相。

比如,如果某一天在某个网站上看到了一条《荷兰宇航员将大麻带上国际空间站,全站人都吸嗨了》的新闻,先不要急着感叹荷兰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叫做 Tineye 的反向图片搜索引擎,把照片拖进搜索框,然后在最左侧的选项中选择 oldest,如此我们就可以追溯到照片的最早发布时间以及它的原始版本,图片中袋子里面装的似乎是复活节彩蛋,点击左侧的预览图,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对比照片被篡改的具体细节。

除了画面本身的来源,信息发出的源头也是需要我们去审视的关键。

在特朗普被美国媒体封杀之后,马斯克宣布推出脸书和推特的消息让很多人拍手称快,然而实际上,他(马斯克)本人从来就没有开通过脸书的账号,他的推特也一直在持续更新,这条假新闻得到了中文互联网各种大户的转发。

而说起消息的来源,在有些媒体的文案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关于来源的标注,似乎这就是一件默认的事实,有的只是说媒体报道,但是并没有指出到底是什么媒体,一些稍微讲究一点的媒体则是把信息的来源指向了某某汽车。

从发布时间来看,某某汽车似乎是最早发布这条信息的媒体,但它并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信息来源,我特意去翻了马斯克的社交账号,发现在 1 月 13 号那天马斯克确实发了一条消息,只不过他当时好像正沉迷于二次元,唯一能和某某汽车发布的那条新闻建立关联的动态其实是在 1 月 7 号,那天他发了张内涵脸书的表情包,难不成 1 月 13 号的新闻,根本就是一些国内媒体编出来的吗?

我不敢下这样的结论,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在搜集资料的当天,我还顺手截了一张图,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戏剧性的场景:造谣是 ta,辟谣还是 ta。

  • 马斯克退出脸书和推特?推特账户状态正常,从未开通脸书账号
  • 马斯克宣布退出脸书和推特:“你们才是一切乱象的始作俑者”

如果仔细分析左边这句辟谣文案的话,我们甚至还能够从中读出一丝心安理得的味道,谣言是怎么传出来的,你们真的不知道吗?

当然了除了媒体,这条假新闻得以传播还离不开两个因素:

  1. 他符合马斯克在人们心中的人设,一个敢想敢做,而且做了就能够实现的梦想家
  2. 他替人们发泄了普通人长期以来对西方新闻媒体把控舆论,网络巨头肆意垄断的愤恨

识别这类假新闻的技巧非常简单,在看到新闻的那一瞬间千万要记得审视自己此刻的情绪,是不是觉得特别爽?特别解气或者特别气愤呢?

要知道,调动情绪并不是一个有追求的媒体愿意做的事,不同的情绪混杂在一起,既造就了平庸,也造就了真实的世界。如果某个新闻只被一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垄断,那大概率是有人故意掩盖了什么,,所以如果你当时真有上头的那种感觉,那就必须给自己几秒钟想一想,我这种情绪会不会被人利用挑唆了呢?

接下来我们就该去寻找信息的来源:

  1. 看新闻的最终源头是不是可信你的权威媒体
  2. 看其它的权威媒体有没有类似的报道

如果它什么源头也没有说,自己也不是新闻调查行业的权威或者它所有的来源仅仅是 “有关媒体报道 “、” 有消息称 “,那我们干脆就直接无视它。也许很多人一眼就能够认出来《全球 99% 的女性在 520 当天希望收到贵重礼物》是假消息,因为它的最初起源那张朋友圈截图早就在网上变成了陈年老梗,如果现实中真有女生转发类似的文案,我想很多人都会是一脸迷惑的表情。

同样的逻辑反过来之后就变成了这样一句表述。

原文:中国城市男性(除了金字塔尖极少的男人之外)早就是妥妥的弱势群体。干最重的活,消费最低端的东西。工资上缴,净身出户,沙县小吃和各种 10 块钱快餐摊上 99% 的男性,三十块的奶茶店 85% 的女性。旅游场所通常是女人和闺蜜,或者女人和男跟班。好哥们一起旅游的基本没有。

“沙县小吃和快餐摊上 99% 是男性,30 块的奶茶店 85% 是女生”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数据支持呢?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知网,在用 “沙县小吃和受众性别比” 作为关键词搜索之后,我都没有找到对应的数据输出,为了让这件事有个明确的说法,我最终找到了一个勉强可以作为依据的调查报告《2019-2020 年中国小吃产业发展报告》。这是一份由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外卖平台发布的报告。

虽然没有直接给出沙县小吃受众群体的性别比例,但从小吃品类的性别比例中,我们还是明显可以看出女性和男性在这个品类里大致是六四开的,女生占大头的 60%,而小吃类占比最大的就是沙县。虽然这种推论并不严谨,但我想女生在沙县小吃上的消费占比绝对不会只有 1% 那么夸张,那原文中的 99% 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居然在各种平台作为批判某些女性的论据大肆传播。

也许有人会说:我知道真实的数字肯定和这个有出入,但是扪心自问,难道你不觉得它确实抨击了某些女性更热衷于享乐主义的社会事实吗?可是关键是根本就没有数据支持的真相又算哪门子的真相呢?

当我们习惯用编造的谎言,去表达自己所谓的 “现实关切” 的时候,现实究竟是什么真的还重要吗?我想即便是这些信息的传播者,也不会相信 99% 这个过于完美的数字。只不过在事实和态度面前,它们选择了后者。排除态度的因素,我们可以将这类假信息归类为 “伪造客观”。

它通过非文本的间接表达方式给接收者营造出了论据客观存在的幻觉,除了所谓的 “统计数据”,类似的伪造工具还有聊天记录截图,或者是一张看起来像模像样的表格。在各种关于男女双方的网络争论中,后两种手段尤为常见,而且总是有鱼上钩。在这一点上,贴吧的网友们已经找到了很不错的教育方法,它们故意伪造出了各种看似真实但是又极其夸张的截图来嘲讽那些伪造客观的欺诈者。话题从网恋表白、5,200 万的转账记录、特朗普的悲惨遭遇、屠杀黑人世纪表彰、当事人申请转发。也许其中的用语有些暴躁,但无不充满了对造假者简陋手段的鄙夷以及就这样还有小白能上过的无奈。

总之由于造假门槛过于低下,所有非官方发布的聊天记录截图,还有数据表格都完全值得我们存疑。连法院都在用聊天记录当证据?看看法院对这些证据的要求吧!

微信记录作为 “呈堂证供” 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能够证明微信使用人是当事人双方,因为微信并非实名制。
  2. 要保证微信记录的完整性,因为微信证据为生活化的片段式记录,如果不完整可能导致断章取义,法庭不会采纳。
  3. 要注意收集、保管的记录要构成完整的证据链,能够相互印证。

网络并不是法庭,我们根本不具备验证它的条件,所以从造假的难易程度来看,我们识别信息的权重应该是这样子的:来源出处> 视频> 照片> 聊天记录截图> 非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表格

结合这些案例,我们大致可以用这么几个简单的步骤来鉴别信息:

  1. 在阅读信息时记得审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恐惧和愤怒的负面情绪,别让情绪影响你接下来的判断。
  2. 检查信息是否有明确可靠的来源,是否有其它权威机构在报道类似的事情。
  3. 确认内容本身是否拥有可以佐证的依据。
  4. 千万不要高估视频、图片表格聊天记录的可靠性,记得审查它们的来源。

可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也许记忆力足够强大的你会发现还有一个案例并没有得到我们的分析,因为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对它都无效,它曾经幻化成无数种面孔骗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每一次却都能够全身而退,它有过很多名字:“#男孩殴打外国小女孩,家长去道歉”、“#司机为救婴儿连闯红灯家属拒绝作证”、“#因妻子游泳时被撞到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着小孩打”……在它的引导下无所适从的家长被批判成了无脑的暴民,毫不知情的家属被指认为是冷血的白眼狼,而悲愤交加的女医生选择了吞药自尽。

如果你真的不想让这个世界,被这样的新闻填满;如果你真的不想让小六子(让子弹飞)不想白死,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到最后一个案例:《英国患癌男子感染新冠后肿瘤消失》这条极具震撼力的新闻本身并没有错,按照之前总结出来的逻辑我挑不出它有哪怕一丁点的毛病,可它所造成的问题,却比之前的那些案例更为严重。在各路大 V 的转发下,类似用新冠病毒死马当活马医、以毒攻毒治疗癌症的观点被迅速顶上热门,然而实际上根据相关机构的进一步展示我们才知道:

  1. 论文原文对病情描述使用的是「缓解」,但在后来的传播往往被描述成了「治愈」。
  2. 这并没有说明患者在之前没有接受过其它的治疗手段。
  3. 已经有研究表明新冠感染会增加癌症患者死亡的风险。

这种极端特例被单独报道出来自然会吸引大量的阅读,但如果真的有走投无路的癌症患者因此选择了去挺而走险,谁又该为之负责呢?

这种真实的谎言有时候被叫做 “选择性报道”,我们更熟悉的说法是 “反转新闻”。这四个字每一次出现就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可每一次我们这种愤怒都会在无所适从中化为乌有。

为什么?

还记得每发生这类的悲剧之后相关的舆论会把矛头指向谁吗?有人告诉我们说是那群围观者、是那群乌合之众、是那群网络键盘侠酿成了这种种悲剧,可那群动不动就会被反转新闻牵着鼻子走的人究竟是谁呢?

在 2017 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过一项对比实验,他们找来三组人去验证网络上有关政治和社会议题的信息。

第一组由是为历史学家构成,他们都拿到了历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大学任教。第二组是斯坦福大学的 25 名本科生,毫无疑问的学霸,而且每天上网冲浪的时间都在 4 个小时以上。第三组是 10 位效力于新闻机构的试试核查员,他们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检索事实核查训练。

结果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事实核查员通过了假新闻的考验,大部分历史学博士和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们一样,都被那些网络谣言骗的团团转。如果连这两类人都可以被假新闻轻易的误导,我们还能够义正言辞的用无脑的暴民这样的修饰语将自己和那群键盘侠划清界限吗?比 “谁是暴民” 更重要的是 “如何变成了暴民”,这就不得不提选择性报道的经典案例:《被喂水的士兵》。

实际上最隐秘的选择性报道,已经不需要去裁剪任何事实。比如 2018 年 G7 峰会上来自各国媒体的会谈照片,在德媒的视角里,默克尔就像是个赫斥熊孩子的班主任;在日媒的视角中,安倍仿佛是一个在中间调停的大佬;而在美国人看到的版本中,川普才是宇宙的中心;法国人只看到了马克龙的正脸;而加拿大人看到的事实是总理特鲁多才是那个万众皈依的青年才俊。

同一时间,同一场景,同一群人,仅仅是拍摄角度的不同,就可以让观众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诉我,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被不同的视角所影响呢?如果你的回答是:有。那我们就不该再单纯的把矛头指向可怜的乌合之众了,我更愿意用一个非常简单的 “猫眼比喻” 来解释这种局面。

网络,就是我们窥探这个世界的一个猫眼,猫眼里呈现一粒沙,我们就会以为背后是一片沙漠;猫眼里开出一朵花,我们就会以为门后是一座花园。这是一种不能够单纯用道德、三观或者智力去关联的既定认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问一个人为什么要变成暴民,就像是在问一个人,为什么看到邪恶却不去抗击?为什么看到光明却不去追逐?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媒介素养的欠缺,可如果信任他人也是一种原罪的话,那我们的话题就该到此为止了。可如果这个世界不是正在变得比以前更加荒谬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去追问为什么不能够把这个猫眼做的更大一些?为什么不能够让我们看清事实的全貌呢?

我在知网找到了一篇研究反转新闻的论文《自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的模式、成因与规制研究》,在分析了 14、15、16,3 年里爆发的 31 起新闻反转事件后,作者发现 80% 的案例都是媒体和自媒体在根本就没有搞清楚真实状况的情况下,就把新闻发了出来。换句话说,哪有什么世事无常。如果这些案例中的媒体和自媒体都能够把新闻三要素(新、事实、报道)中的 “事实” 作为第一指标的话,所谓的反转新闻就很难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诉诸道德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还是要进一步追问,既然查证新闻的方法如同我们之前分享的那样简单,为什么这些媒体自媒体却没有那么做呢?

在《专业主义视角下的媒体从业者和新闻模式变迁》一文中作者认为:新闻反转现象日益泛滥的背后是确证式新闻的式微和断言式新闻的盛行。

这两个概念的意思非常简单。假设某个新闻事件中有 ABC 三个当事人。

确证式新闻指的就是以往的新闻生产方式,为了调查清楚事情的真相,一个负责任的记者会将 ABC 三方的信息汇集起来,然后有个相对客观的视角给出一个综合性的报道,也就是 A 加 B 加 C。

而对今天的某些新闻生产者来说速度和噱头才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它们会放弃多方的求证和思考,不假思索的分别充当各方的传声筒,也就是 A!B!C!。当偏见被单方面放大之后,这种断言式新闻反而得以分多次大范围传播。而当来自 A!B!C! 各方的偏见轮番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反转新闻就此诞生。有多少人知道 “#患儿家属拒绝为网约车司机作证” 这条新闻背后的真实原因居然是医院给错了电话号码,媒体报道的那位家属根本就没有坐过那位司机的车,又怎么能够去给他作证呢?只要再多问一句话,只要一句!就可以了解其中的误会。

可断言式新闻就是不愿意做这种额外的努力。还是那句话,诉诸道德的批判毫无意义。

我之前在全球深度报道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尚无任何组织能够通过事实核查本身来赚钱……”(原文:“现在世界上尚无任何组织能够通过事实核查本身来赚钱,担任有许多像 Chequeado 这样的机构已经找到一种可持续经营模式,让我们能够在未来几年继续开展工作,”Zommer 说,并提到了其他地区的大型核查网站 AfricaCheck,Fullfact 和 Politifact。)

我不确定这句来自 2017 年的言论放到今天是不是依旧成立,和这句话对应的是中国调查记者数量的锐减,调查记者一般被视为新闻行业中追求事实真相、推动社会进步的标杆。我们曾在很多重大社会事件中看到过他们的身影。

在 2017 年有学者对国内调查记者行业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性的普查,然后生成了一份报告《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作者发现相比第一次的普查结果,即便加上互联网新媒体,全国调查记者人数也已经锐减到了 6 年前的 57%,其中高达 36.8% 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未来还会在这样事业中走多久,而 43.6% 的调查记者明确表示 5 年内不会再做这样的工作,这背后的原因让人无奈。

在 2017 年的这次调查中 68.9% 的调查记者月收入在 5,000-15,000 之间,虽然叫第一次调查占比有的显著提升,但这种收入的背后是长达 10 年的平均工作经历。而就在同一时间某自媒体大 V 手下刚毕业两年的助理月薪高达 5 万的消息也传遍了媒体圈,这种被时代所抛弃的感觉在身处传统媒体的调查记者身上也展现的尤为强烈。

相关的进一步研究中作者发现,10 年前选择离开的那批调查记者有 64.7% 的人已经实现了收入层面上的向上流动,很多人从公关领域拿到了在调查记者职位上永远不可能拿到的百万年薪。

当然,即便在生活的压力和外界的诱惑下,依旧有很多调查记者为了那份新闻理想,选择了留下。可这并不能改变那个冷冰冰的现实:我们真的没那么在乎真相。
小男孩殴打外国小孩阅读量 1.8 亿,事件澄清之后累积起来的话题量还不如原新闻的 1/10;家属拒绝为司机作证的新闻,阅读量高达 8 亿,而看到事件后续真相的人只有原来的 37%。

是我们刻意回避真相吗?答案是否定的。

毕竟安医生自杀案开庭的消息比之前的热搜阅读量还要高,我们只是不在乎那些平平无奇,合乎常理的真相,扪心自问,每一次进入信息流,我们真正寻找的是新闻还是一个又一个抚慰自己枯燥生活的瓜呢?

互联网前所未有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和游戏、电影甚至网络小说之间的边界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有现实的加持,我们从新闻不断的反转中获得了比游戏更真实、比电影更刺激、比小说更完整的娱乐体验。却正是在这种体验中,让新闻离他本来应该代表的事实越来越远,当我们开始期待新闻的下一次反转,狼来到的故事还会远吗?

识别假新闻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在看到这段视频的人里有一半选择用他和断言式新闻杠到底;如果在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里,有一半拒绝吃瓜式的新闻报道,那些认真探求真相的人都会比现在活得更有尊严,也更有信心去捍卫理想。

作为一名生活在 2021 年的普通公民,真正需要我们去做的,其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个天天有瓜吃的幻境?还是一个复杂又难免枯燥的现实呢?